100分好名网 > 万年历 > 传统节日 >

春节和除夕的区别

时间: 梓炫 传统节日

春节代表的是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美好祝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节和除夕的区别,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春节和除夕的区别

春节和除夕的区别

1、时间不同

春节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一,而除夕的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

2、习俗不同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为年三十。除夕这一天,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而春节的习俗包括贴年红、拜年、祭祀、舞狮等。

3、含义不同

广义的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除夕与春节紧密连接在一起,慢慢地人们将这两个传统节日合二为一了。因为除夕夜人们有守岁的习俗,要过了零点才睡觉,除夕与春节首尾相接。就时间来讲,过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岁尾,而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大年初一又是农历每年春天的第一天,所以叫春节,告诉人们,从这一天开始,春天来到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春节的象征意义

1、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

2、春节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春节代表的是辞旧迎新、吉祥如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美好祝愿。

4、春节这一天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5、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表达和释放情感时候、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的精神支撑。

春节禁忌有哪些

不能贴倒福在大门上

应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贴福字,先贴门福,再贴厅堂的福,最后才能贴倒福。次序切不可以弄反。同时,贴春联时,不能弄错上下联。

不能动刀、剪、针

俗话说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初一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针眼,所以大年初一,禁忌动刀子和剪子以及针线。

不能换洗和打扫

大年初一早上不能剃头,也不要洗澡、洗头、洗衣物,那样财富与财运都会被洗掉。同理,也不能打扫屋子,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不能打碎器物

正月里打碎器物是不好的兆头,代表新的一年内运势会不好。如果不小心打碎,要赶紧说一声岁(碎)岁(碎)平安或者越打越发,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等来化解。

春节有哪些活动

大年三十当天早晨起来贴对联,福字,挂钱等。大约弄完这些大约十点半左右!然后会做中午饭:煮大骨头,鱼肉,鸡肉等吃食!十一点半左右会在院子里放一挂挂鞭和几个双响(鞭炮)然后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午饭之后换上新衣服,父母会往孩子兜里放一些钱,叫压兜钱!下午出去串串门。等到晚上一起看看春晚!大约晚上十点左右会包饺子,会往饺子里放一些硬币。这个十分重要,年夜饭吃到带有硬币的饺子说明这个人有福,预示着新的一年会交好运!其次就是灯光!春节这几天,每当天黑的时候就开始点灯,家家灯火通明,意味着延年,香火不断。

传统习俗——贴春联

按照古代历法的规定,腊月三十这一天被称为“大年”。在过大年这一天早上起来,需要贴门神和贴春联。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俗象征,在过春节的时候贴春联是一个非常隆重的项目。贴春联在古代又可以被称为“贴年红”,除了包括门两侧的春联之外,还包括大门上的红色“福”字。无论贴春联还是贴“福”字,其实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有的地方还要贴上秦琼和尉迟敬德两位“门神”,认为可以让一家人去邪避灾。

春节的来历

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124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