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起源于什么朝代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元节起源于什么朝代,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元节起源于什么朝代
中元节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又称盂兰盆会,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固定的节日,有些地方又俗称鬼节、施孤,在中国最初举行盂兰盆会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
中元节有哪些习俗
1、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烧街衣。这是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4、烧袱纸。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中元节吃什么
1、吃鸭子:
稍作回忆,你会发现我国的诸多传统节日都有吃鸭肉的食俗,而中元节也不例外。广东和广西地区的人会在农历七月十四或者十五家家户户会杀一只鸭子来吃,因为中元节民间有鸭子是用来给先人收取祭祀品的重要工具,所以吃了鸭子以后的日子才会平安多福。另一点就是“鸭”和“压”同音,吃鸭子是给家中的孩子“压惊壮胆”。
2、吃粗茶淡饭:
中元节吃“粗茶淡饭”对于山东和北方一些地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所谓“粗茶淡饭”,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说的是中元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以简单的粗茶淡饭过节,暂停大鱼大肉的大吃大喝,所以中元节也是他们说的“掐嘴节”。这样的传统食俗有着为了对家人多福多寿,平安美满的美好寓意。
3、吃包子:
在江西一带,中元节有吃包子的传统习俗。要知道,江西人因为特别能吃辣得以名声在外,中元节吃包子似乎与当地的饮食习惯大庭相径。其实,江西人中元节吃包子是给子孙们祈福。刚结婚的女子吃了包子多子多福,小孩子吃了包子健康平安,胆子大!
4、吃濑粉:
听说过拌粉、紫溪粉、牛肉粉、炒粉,却不曾听过“濑粉”。濑粉是一种用米粉和热水制成的粉条,是广东地区的传统小吃。广东人在中元节这天,也就是农历七月十四,家家户户都会吃上一碗濑粉和烧鹅濑。中元节吃濑粉有着长长久久、多福多寿的美好寓意,是广东人的中元节传统食俗。
5、吃扁食:
扁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扁肉,或者可以叫馄饨。江苏省的东县乡有中元节吃扁食的传统习俗,扁食分为素馅和肉馅,口味也分甜口和咸口,“扁食”也是闽南人的叫法。扁食的特点就是外皮晶莹剔透,煮熟之后可以隐约看见里面的馅料,入口爽滑细腻。当地人关于中元节吃扁食的说法是可以赶走霉运,日子过得顺利红火!
6、吃花馍
听到“馍”这个字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山西一带。捏花馍在山西可以说是常见的传统习俗了,而中元节捏花馍也是当地人的节日传统之一。顾名思义,花馍就是把馍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精致美观。中元节捏花馍和吃花馍对于山西人而言,有着对家人平安多福,对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景。
7、吃饺饼
每个地区都有着各自的中元节传统习俗和食俗,江浙一带,中元节传统美食就是“饺饼”。饺饼就是既像饺子又像春卷的一种食物,让人觉得很特别的点就在于,他们饺饼里的馅料用的都是剩菜,而不是新鲜炒制的馅料。这样做是为了传承优良传统,警示后人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