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分好名网 > 传统文化 > 饮食文化 >

夏至节气的饮食习俗

时间: 婉玲 饮食文化

我国二十四节气充分的反映了我国气候变化特点,而夏至,如同它的字义解释,就是夏天到了。而在夏至这天开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将面临高温环境,而温度高,食物是很容易坏的,于是在这个节气里,就出现了很多饮食上的习俗。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夏至节气的饮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夏至节气的饮食习俗

夏至面

“冬至馄饨夏至面”,每年夏至,很多地区有吃“夏至面”的习俗。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吃法,例如在北京,很多老北京人喜欢在夏至吃麻酱凉面、炸酱面以及打卤面,山西有吃凉面即“三伏面”的习俗,江浙地区一般会吃阳春面、麻油凉拌面等。

煮新麦

山东部分地区夏至前后是收麦子的季节,当地流行“夏至煮新麦,一年都安泰”。当地的农家通常会在这一天煮新麦粒,人们会专挑青麦穗来煮,煮熟放凉后,用手搓去外皮,将麦粒塞到嘴里慢慢咀嚼,品味新麦的沁香。

圆糊醮

浙江绍兴一带有俗语“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当地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类似老北京的糊塌子,这是用麦粉、切碎的蔬菜搅拌成面糊,摊成薄饼后食用,当地人认为吃了圆糊醮,身体会变得强壮,这也表达了人们对强身健体的追求。

夏至羹

和圆糊醮的寓意一样,在湖南长沙,人们讲究“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用以追求身强体壮。夏至羹是一种用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制作的汤羹。

粽子

粽子在大部分地区是端午节特有的食物,但在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夏至当天,人们也会在邻里间赠送粽子来吃,还有地区专门做黄米凉粽子来迎接夏至。夏至期间,在陕西、甘肃等地方,气温高,降雨量增多,小麦等农作物容易受虫害,人们会在这一时期取菊为灰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豌豆糕

江苏南京一带,人们喜欢在夏至日吃豌豆糕。在老南京的风俗中,大人要叫小孩骑坐于门槛上吃豌豆糕防百病。实际上,这一做法的原因是,天气火热,人们多不思饮食,这样做是为了让小孩先吃豌豆糕开胃。

夏至的寓意和象征

夏至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发生在每年的公历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的特点是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夏至不仅是一个自然现象,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象征意义:

季节变换:夏至代表了夏季的炎热高峰和秋季凉爽的开始,是一个新的开始和未知的未来的时刻。

丰收与繁荣:在古代,夏至被认为是丰收和繁荣的象征,预示着农田的丰饶和社会的繁荣。

生命力旺盛:夏至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植物生长迅速,动物活跃,体现了生命的勃发和活力。

家庭团聚:夏至还是一个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享受家庭聚餐,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感恩与敬畏:夏至也寓意着感恩和敬畏,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生命和家庭。

自然和谐:夏至还被看作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如民间的传统活动如赛茶、品茗等,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时间的流转:夏至也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代表了一年中的顶点,象征着光阴的流转和时间的不易。

夏至如何养生

1、起居调摄

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的盛衰变化,一般夏季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睡补充夜里的睡眠不足。而老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9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2、防范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夏季高温高湿,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心血管病人应做到适量饮水,不过分贪凉和多吃冷饮,勤洗澡清洁皮肤,保持脉络舒通、心律正常和体温平衡,严防心血管病发生。

3、冬病夏治的大好时机

夏至也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时机。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一般在冬季发作频繁,而到了夏天则发作较少或基本不发作,显然阳热的气候起了医疗作用。那些因寒冷而发的疾病,在夏天针对自己的疾病采用吃中药、食疗或气功疗法均会受到很好的疗效。

4、饮食调养

夏时心火当令,中医有“夏不食心”的说法,即是说夏天不能对心脏补益太过,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心火。夏季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平衡阴阳。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


1307126